當肩膀痠痛時,我們會去按摩肩膀,希望舒緩該部位的不適。按摩後感覺不錯,但沒多久肩膀又開始覺得緊繃了。這肩膀如同冰山上的一角,顯現出的是看得到的現象:痠痛。如果只專注於解決此問題,似乎只有表面功夫。
這冰山底下,才是需要被探討的:可能是使用過度、整體姿勢不良、因身體其他部位牽連到肩膀、睡眠、飲食、甚至是心理因素造成的。有時需要漸進式、或多管齊下的調整和連結才能創造出改變的空間。
—
在瑜珈練習中,一個動作的穩定包含與地面接觸的根基、四肢、骨盆、脊椎等身體部位,還有呼吸和內在的念頭。當停留於動作或是動作不順暢時,我們很常只專注在調整身體。或許當你把呼吸覺知帶進動作之後,身體就會產生不同感覺,進而影響念頭。
僅著重在看得見的問題,時常讓我們忽略了冰山下的龐然大物。教養也一樣,看到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在冰山表層,然而冰山下,是什麼造成這些行為更是我們應該去探討的。
—
這週的瑜珈進修在練習《調整》- 調整自己、被調整、調整他人:
▸ 要調整他人,自己要處在穩定的位置,用尊重的方式去協助他人。調整前先尋求對方同意,並非每個人都想要調整或觸碰。
▸ 除了口頭表達、也可用觸碰身體的方式提醒他人。不過度操控,讓他用自身的力量去調整。靠外力抵達的容易忘記;用自身力量所走過的路徑,自己的身體會有記憶。
▸ 尊重每個人天生構造不同,知道自己的目的,有意識覺知的去做調整。
.
每次的瑜珈學習,我都不自覺得聯想到生活和教養:
▸ 處理哭鬧中的孩子、調整孩子之前記得要先讓自己的內在穩定,才不會被孩子情緒帶走,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溫和且堅定的力量。
▸ 正向教養有一段話是這樣的:告訴我,我會忘記;教導我,我會記得;讓我參與,我才能學。
▸ 尊重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,因材施教。
—
之前看過一本書寫著:人類是習慣的動物,每天有95%的決定都是不經過思考而做出來的。平均來說 70%的想法跟前一天是一樣的,而40%的行爲是每天重複的。
如果要打破慣性,首先需要覺察、去發現自己的慣性。這些道理我們都聽過也知道,你有想跨出舒適圈,重新檢視自己的慣性嗎?是什麼呢?
—
Comments